老书记问:你能不能留下来?他,一呆18年

02:04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摄影记者 徐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穿过一条条山间隧道,驶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温州苍南县岱岭畲族乡的面貌渐渐出现。十几年前,这里多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农户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现在,早熟蜜柑等果树品种遍布乡间,荔枝、红美人等高价值品种也被先后引进,让岱岭畲族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改变,与一位长期驻守在此的科技特派员息息相关。“我的老家就在苍南,和岱岭畲族乡的方言很接近,我就是一个农村人,能做科技特派员帮助乡村振兴,我打心里高兴。”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技特派员李发勇说。

科技特派员李发勇,记者徐彦摄。

让农户有收入

十八年前,刚毕业没多久的李发勇,被选为浙江省农科院第三批科技特派员。在这批经验丰富的科技人中,他是唯一的新人。带着懵懂,李发勇乘坐着乡间的公交车,离开老家桥墩镇,每天花数个小时,到岱岭畲族乡的农户家中。有些农户的田地在山上,他就翻过一个个山头,爬过一条条石路,有时还会搭乘当地人的摩托“便车”……

当年,在村民向导的陪同下,李发勇用3个多月的时间走遍全乡8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发勇做科技特派员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我就是想让农户们有收入”,他说。有了收入,人才能留下来,乡村才有发展的希望。

岱岭乡“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面积3922亩,山地面积26643亩,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的欠发达山区。2002年,村民下山搬迁后留下大片的荒地,如何开发利用荒山,弥补耕地面积少的状况,种植果树成了首选。

品种是果树产业发展的关键。2006年10月,李发勇带着乡里和村里的干部10余人赴台州、宁波象山考察柑橘产业,寻找“新品种”。考虑到岱岭乡地处沿海,每年台风频繁发生,在听取多方意见和查阅相关资料后,李发勇决定引进上市早、抗台风能力强、适合山地种植的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

李发勇和欣捷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严本灶在大棚里观察果树生长情况,记者徐彦摄。

品种确定之后,选点就变得至关重要。科技示范点要能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他借鉴以往产业扶贫的经验,综合考量交通、气候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终选定富源村为示范点。2007年,李发勇带着富源村村干部赴象山参观,引进苗木11200株,定植于富源村的荒坡上。从基地建立之初,他就开始探索村集体建基地的运行模式,最终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富源柑橘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对收益进行分红。

能不能留下来

十多年间,岱岭畲族乡的党委书记换了五届,但最初一位老书记对他说过的话,至今仍让李发勇印象深刻:“省里派来的总是来一年就走,来一年就走,你能不能留下来,或者留下点什么?”这句话被李发勇牢牢记在心里,只有做产业,才能留下点什么。

在蜜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生产技术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果实成熟前2个月受吸果夜蛾危害落果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发勇着手开展吸果夜蛾防控研究,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把落果率降低在20%以内。为了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打开市场销路,他帮助基地申请了“甘馀绿递”商标,并设计了不同规格的产品包装。

目前,富源村特早熟温州蜜柑科技示范基地面积发展到1380亩,入股农户数50户,村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0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0多万元。

2011年,李发勇以“资金+技术”的入股形式,与农户捆绑在一起,在苍南县桥墩镇建立杏鲍菇工厂,企业实现年总产值5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80余人,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扎根岱岭畲族乡十八年,李发勇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通往各个村庄的新路一条条修好了,他买了辆车。现在从家里到岱岭畲族乡,四十分钟就能解决,他一天能服务的农户数量也从一两家提升到五六家。

更大的改变是,当地农户对他的态度。李发勇刚来富源村时,外地打工返乡的农户钟光纯问他,“你是省里来的吗?你带了多少资金下来?” 后来,看到蜜柑品种为村里带来了经济收入,钟光纯咨询李发勇后,立刻将山上的草全部清掉,也种上了果树,目前一年收入能达二十多万。村民们见到李发勇,开口问的,都是“什么时候打农药合适”“果树不开花怎么办”等等。从要资金到要技术,科技特派员的作用,被农户们看到了。

蝶变在继续。2019年开始,李发勇充分利用企业原有大棚设施,从象山引进红美人柑橘苗木6000株,建立大棚红美人科技示范基地80亩,2022年果园实现正常投产,年销售额达240万元。

位于岱岭乡大厝基村的欣捷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严本灶,从2012年起,其基地一直采用大棚种植鲜切花,因多种原因,企业年年亏损。李发勇听说后,根据基地情况,建议严本灶利用现有的大棚设施种植红美人柑橘。李发勇多次帮助联系种苗,邀请浙江省柑橘研究所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2022年,严本灶的基地扭亏为盈,“没有李老师,就没有眼前的这片果树田。” 严本灶告诉记者。

做农户想不到的事

在李发勇看来,岱岭畲族乡的一处处示范基地,如同“点亮的一盏灯“,“照明了一大片”,让农户们看到种植成果,由此辐射带动苍南县7000多亩柑橘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现在,“品种+技术+设施(大棚)”,也成为李发勇向农户们推广的新发展模式。

如今,李发勇依然行走在岱岭畲族乡的山山水水中。灵溪镇观美社区的农户颜厥珠告诉记者,“有时发现果树有问题,打电话叫李老师他就会来。”在李发勇的帮助下,颜厥珠知晓了施肥、洒农药的最佳时机,蜜柑果树长得更好了。果树遇到病菌和虫害时,李发勇还会将样本寄往农科院,判定具体病症,对症下药。不久前的台风天,他每天都会前往农户的田里指导吊枝和加固大棚。

科技特派员,要做农户们想不到的事。李发勇会帮助农户拍摄记录果树的生长发育,每周拍照并记载数据,帮助观察果树的生物学特性,制作成册,就变成了一本详细的周年栽培管理工作历,可以指导农户更好地种植培育果树。此外,“农户们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我从他们那里也学到很多知识,我更擅长的是帮他们总结,再把总结出的经验做法,告诉更多的人。”李发勇说。

李发勇在种满荔枝的大棚里,和种植户交流情况,记者徐彦摄。

对科技特派员来说,不仅要照顾好联络地的乡村,周边的村庄有需要也要服务好。在马站镇,浙江唯一的荔枝产地正在发展壮大。农办主任林观周说,“当初,我们很看好荔枝的发展前景,李老师帮助农户们选种、种植,少走了弯路。”最近,李发勇还帮助一位荔枝种植户解决了果树“不开花”的问题,让一半的荔枝树“起死回生”。

“从科技扶贫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我深深感受到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利农工程。科技特派员本身也需要在基层进行锻炼。可以说,科技特派员是推广农业科技的志愿者,也是农民农企的服务员。”李发勇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